近日,寧夏回族自治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發布《關于做好2023年職稱評審工作的通知》,進一步推進職稱制度改革,堅持破舊創新,以人為本,切實授權用人主體,放松人才,推出優秀人才不受學歷限制,論文不再作為職稱申報中的“一票否決”項目,民營企業參與渠道暢通,服務重點產業發展,職稱評審權限有序下放等一系列硬招,較大限度激發和釋放人才創新創業活力,為寧夏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的智力支撐。
對現行職稱系列和專業評價條件進行新一輪修訂,建立更加科學的職稱評價體系,突出道德、能力、業績和貢獻評價,不僅評價“全優生”,還評價“特長生”。打破“只有論文”的傾向,建立“菜單式”評價指標體系,不再是衛生、藝術、中基礎教師等實踐性較強的專業系列,而是將論文作為評價職稱的必要條件。今年,在工程系列高級職稱評審中,專業技術人員可以提交專利成果、技術報告、軟研究報告、規劃設計方案、施工或調試報告、工程實驗報告、行業工法等。代替論文進行面試答辯,促進評價與實踐的緊密結合。打破“唯獎”傾向,健全科學的職稱評價機制,鼓勵引導人才職業發展,不把獎項和人才稱號作為申請職稱的限制性條件。打破“唯學歷”傾向,推薦申請兩名以上正高級職稱的同行對達不到規定學歷要求、業績貢獻突出的申請人進行綜合業績貢獻,突出業績“論英雄”。
針對民營企業長期未參加職稱評審的專業技術人員,有申請意愿后,只能從初級開始申請的實際問題,進一步打破戶籍、身份、檔案等限制,為民營企業專業技術人才申請職稱創造便利條件。民營企業專業技術人員工作年限長、未參加職稱評審、業績貢獻達到評審條件的,從事專業技術工作滿7年可以申請中級職稱,15年后可以參加副高級職稱評審。對市場表現突出、企業效益顯著、社會貢獻大的民營企業高級管理人員參加高級考試。
聚焦寧夏“六新六優”產業發展需求,以市場評價為導向,堅持“做什么,評什么”原則,深化重點產業職稱改革。探索新興職業領域增設數字工程、葡萄酒工程等職稱專業,分別對現代化工、輕工紡織、新材料專業進行專項評審,設置符合產業特點的評價標準,加快實現“一產一策”“一鏈一策”。鼓勵高校、科研院所的教師、科研人員與企業合作,取得重大技術突破或做出突出貢獻的工作鏈。
充分發揮、市場、專業組織等多元化評價主體作用,確保基層和一線用人單位自主權,進一步擴大職稱評審權下放范圍。比如寧夏全區衛生系列高級職稱由自治區衛生健康委高級職稱評審委員會組織評審,副高級職稱由當地市評審委員會組織評審;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副高級及以下職稱評審權限下放至符合條件的中等職業學校。各城市選擇1-2家符合條件的公立和中基礎進行自主評審試點。同時,各地縣將逐步向條件成熟的市(、工業園區、大中型企業下放相關專業職稱評審權限,促進人才評價管理和運行機制的形成。
因地制宜創新評價方式,藝術、工藝、藝術系列評價探索采用現場作品展示等方式,出版系列探索增加業務實踐能力測試,體育系列探索增加現場模擬制定訓練計劃等評價環節,不斷提高評價質量和效率。加強職稱評審服務,提高專業評審管理效率,與國家職稱信息查詢系統對接,開通證書網上補發功能,加快職稱評審全過程“免跑”,為專業技術人員提供便捷服務。
進一步加強職稱評審事后監管,建立健全申報、審核、公示、反饋、投訴、檢查、舉報、追溯等制度。,完善誠信和不誠實懲戒機制,實行學術造假“一票否決制”,撤銷通過弄虛作假、暗箱操作等違紀違規行為獲得的職稱,嚴格控制弄虛作假和學術不端行為。出臺《寧夏回族自治區職稱評審管理辦法》,加強評審數據庫建設,指導建設534個各級職稱評審委員會,有17010的學術造假機制。
(來源:寧夏回族自治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