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學習一定要提高歷史教科書的閱讀能力。學生往往是拋開課本背筆記,丟下教材看資料;即使看書,也只看大字正文部分,其它一概不看。這樣是很難學好歷史的。歷史閱讀要系統、仔細,要提高閱讀能力,既要快速瀏覽,也要重點解讀。還要帶著問題去研讀。老師應當對學生進行歷史閱讀指導,甚至要用學語文的方法去學歷史。
每篇課文的課前“說明”短文,約有50字左右,言簡意賅。它主要介紹本課內容所處的時代背景;指出課文中的難點和重點;闡述學習本課內容的目的要求等。所以在學習每篇課文之前,必須認真閱讀“說明”,從整體上去領會它的要義,以便明確學習本課內容的指導思想和方法。
高中歷史課本是以章、節、目為單元的編排體例,每章都有章標題,節有節標題,目有目標題。它們是全書的路標和樞紐,課本內容就是以這些標題為線索和綱目,縱橫展開記述的。所以,我們在學習中,應經常翻閱每篇課文的目錄,養成從目錄入手讀課本的習慣。這樣做不但可以加強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而且有助于理清課文的縱橫關系,了解課文的編排體系,從而把分散的歷史知識加以歸類比較和鑒別,進而形成歷史的框架結構。
閱讀章節導言,把握背景線索
高中歷史課本的章節導言主要是介紹國內背景和主要線索。導言是高度概括濃縮的語言,讀導言也是便于從宏觀上了解本章或本節內容的背景知識、主要梗概以及作者的寫作意圖等。認真閱讀導言可以變繁為簡,變難為易,有利于抓住學習重點。因此,在學習過程中切不可忽視章節導言的作用。
閱讀歷史正文,夯實歷史知識
每節正文1200—1300字左右,每節都有相應的子目,閱讀正文要圍繞課題與子目,了解歷史的原因,經過和影響(意義),注意每節歷史事件、人物的關系。高中學習,尤其要分析歷史動因和影響(意義),理解歷史表象背后的因果關系。讀正文,要注意領會理論性的表述和歷史結論性的論語。正文的閱讀應帶著問題去研讀。如“戰爭”這一節,要思考:戰爭中國失敗的原因是什么?戰爭對中國社會產生什么影響?這些問題在課文正文中是可以找到答案的。
閱讀小字、注釋,拓展歷史思維
小字每課時也有1000字左右,學生學習較易忽視。小字是正文的說明、補充、拓展或分析。雖然小字往往不作考試的主要內容,但卻可豐富歷史知識,開拓視野。有些小字是較高的理論分析,對我們高中生提高理性思維有很大幫助,一些注釋,除了掃清文字障礙處,還介紹某些學術觀點,也不妨閱讀一下,以啟發思考,拓展思維。
總之,提高歷史教科書的閱讀能力是學好歷史的關鍵。我們應該在歷史學習中注重提高閱讀能力,不僅要認真閱讀教材,還要積極閱讀相關的歷史資料和文獻,加深對歷史事件和人物的理解和認識。同時,我們也應該注意閱讀的方法和技巧,掌握歷史知識的特點和規律,提高閱讀效率和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