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答題的文字表達方式
文字表達一要字跡端正、排列整齊、疏密得當;二要文句通順、平實、語言準確;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問一段,簡明直觀; 要點化,一個得分點一句話;序號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標出不同的序號,做到條理分明,一目了然。
2、怎么分析變法或成敗的原因:
注意三點:一是看當時歷史發展的潮流和趨勢,或變法是否符合歷史潮流和趨勢。二看的政策與措施是否正確,是否得以有效貫徹。三看新舊勢力的力量對比。
3、分析、評價中國古代社會經濟發展原因的解題思路
分析社會經濟發展的原因,一般能夠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是生產力因素,包括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的改進,水利的興修,天文歷法的進步,勞動力的投入等;二是生產關系因素,包括新的生產方式的確立,土地政策的調整,農民起義對地主的打擊;三是上層建筑的因素,包括中央集權制度,重農抑商政策的保護與鼓勵,宗教、文化制度對經濟發展的反作用等,四是看對外關系與民族關系是否有利于經濟的發展;五是看社會環境因素,國家是否統一與安定;六是地理條件的因素等。
4、分析經濟特征型問答題的解題辦法
分析經濟特征要注意三點:其一,從繁雜的經濟現象中去揭示基本特征;其二,分析其特征形成的原因及影響;其三,揭示特征語言要精辟,高度概括,要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5、歷史問答題表述中的總結概括辦法
總結和概括歷史知識的能力是兩種不同的歷史思維能力。總結指將眾多或零散的或反復出現的歷史史實,按其同類梳理,使之由復雜到簡約、由紛亂到條理、有個性到共性的認識;概括是把具有相同屬性的歷史事物聯合起來,形成帶有規律性的、普遍性的道理。總結是概括的前提。
6、怎么解答主觀題中“說明了什么”類型的問題
回答說明了什么,其實是考查把握歷史本質,揭示歷史發展規律的能力。回答是能夠按照這樣的思路開展。(1)這種斗爭的目的是什么? 有何進步或倒退的作用?(2)這種斗爭的失敗是一種歷史的必然還是一種偶然?(3)假如是偶然,說明斗爭的曲折繁雜,而且要進一步創造條件;假如是必然則說明這種斗爭的根本無法實現,是空想。
7、分析歷史事物、歷史現象的背景
基本辦法:歷史背景是影響、預示事物發展趨向的客觀條件,是對導致歷史事件發生的各個方面的因素開展概括歸納,這些因素可能是顯現的,隱現的。能夠從三個方面著手,歷史因素方面是否是歷史發展的需要。現實因素是否符合現實狀況的需要。主觀因素方面是否是當事人主觀愿望可以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