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基礎理論:氣一元論、陰陽平衡學說及五行學說的基本內容;
|
藏象學說:1、五臟(心、肺、脾、肝、腎); 2、六腑(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 3、奇恒之腑(腦、女子胞、髓、骨、脈); 4、臟腑之間的關系; |
經絡學:1、經絡學說的形成及經絡系統的組成; 2、絡的標本、根結、氣街; 3、經絡的作用和經絡學說的臨床應用; 4、腧穴的定位方法及取穴方法; 5、腧穴的分布、腧穴的選取與配伍; 6、常用穴位的位置與主治(80-100個左右常用穴); |
腧穴學:1、腧穴的發展與分類、命名; 2、腧穴的主治特點和規律; 3、特定穴; 4、腧穴的定位方法及取穴方法; 5、腧穴的分布、腧穴的選取與配伍; 6、常用穴位的位置與主治(80-100個左右常用穴); |
解剖學:1、骨骼:運動系統的組成及主要功能、人體各部位名稱及體表標志; 2、肌肉:肌肉的構造、肌肉的輔助結構、肌肉的物理特性及功能; 3、神經:植物神經系統、神經系統; 4、心血管:動脈、靜脈、毛細血管及神經叢; 5、內臟學 |
全身保健套路手法(一):揉法、推法、摩法、搓法、抖法、顫法、按法、點法、拿法、理法、拍法、擊法、叩法、吸啄法; |
全身保健套路手法(二): 十四種按摩手法的操作、要領、定義;九個部位常用腧穴的作用及適應證(頭面部、胸腹部、頸部、腰背部、上肢部、下肢部); |
內、外、兒、婦科常見疾病的治療及手法: 一、按摩對內科病診治: 感冒、頭痛、失眠、胃脘痛、冠心病、便秘、咳嗽、腹瀉、高血壓、糖尿病等; 二、按摩對兒科的診治: 小兒感冒、咳嗽、支氣管哮喘、腹瀉、遺尿、夜啼等; 三、按摩對外科病診治: 肩周炎、頸椎病、急性腰扭傷、骶骼韌帶勞損、血栓性閉塞性脈管炎等; 四、按摩對婦科病診治: 月經不調、痛經、妊娠嘔吐及腹痛、腫脹、產后腹痛,帶下病等; 五、按摩對五官科疾病診治: 鼻炎、耳鳴等; |
刮痧療法:刮痧治病的原理與作用、常用的刮痧手法 |
拔罐療法:拔罐療法的特點與機理、留罐時間及適應癥與禁忌癥 |
足部反射區健康法:生物全息論原理、足部反射區定位及手法應用(實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