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規范,做好管理,規范化是立科之本,是醫學發展的原動力,在過去的三年里,我們通過接受華西醫院的專家及教授指導,觀摩兄弟單位流程,積極參加區殘聯組織的規范化培訓等活動,在兒童日、階段總結、畢業總結等兒童檔案管理板塊,及家庭摸排、家長溝通、家長分析等家庭檔案管理板塊逐步形成“標準化”與“規范化”,為取得滿意的康復訓練療效做到了理論基礎保證。
在兒童干預及康復領域,科研與合作交流為重中之重。為了保證兒童訓練效果,避免一葉遮目,我們為每位兒童及其家庭配套了3-4人的康復小組。每一位小組都制定的康復訓練檔案都會交由科室負責人進行指導和矯正,在遇到復雜狀況時,我們會邀請三甲醫院專家及教授們給予更專業的指導及建議。
“研專業、抓技術,提效率、”是我們一直以來的堅持。為了提升科室人員專業水平,每一位科室人員時時不忘自研和練習,截止至今,我們已在公眾號、微信群等網絡平臺發布科普視頻30余個,科普文章100余。經過科室人員一致努力,以心理引導、行為干預、環境共鳴相結合,針對孤獨癥兒童“家庭環境共鳴促進社交”研究取得顯著效果,可使該類兒童2-3個月與家庭成員建立較密切社交關系。為廣大受孤獨癥折磨的家庭排憂解難,獲得家庭一致好評。
兒童康復是一個漫長且曲折的過程,再受訓過程中,兒童及家長有很多艱辛和無奈需要得到釋放。為了鼓舞受訓兒童及家庭,科室的理念是:“讓科室變成娃娃第二個家”。
每一個娃娃不僅是單獨個體,更是我們所有人的孩子。為了孩子受訓效果好,科室的宣傳口號是:“踐行康復夢、傳遞正能量”。在訓練過程中,我們敬重每一位為兒童做出貢獻的行業人員,我們將力所能及的去容納和傳播容納每一份對兒童有幫助的建議,讓更多的患兒受益。
在對外交流上,除了與華西專家及教授們、紅十字基金會、殘聯開展會議有著緊密的學術交流之外,科室正嘗試與更多基層醫院建立了緊密合作康復聯盟,共同完善科室建設,提高康復技術和康復管理,實現優勢資源共享,在較短時間幫助兒童兒童及家庭,產生良好的經濟社會效益。科室還計劃在各區域規劃合作單位,打造當地區域內龍頭兒童康復醫學團隊。
科室所有成員都致力于著同一個夢想:讓每一個孩子都脫離殘疾,健康快樂成長,讓每一個家庭都幸福美滿!
.2020年開科之初,科室僅僅設立了“感統訓練區”,“個體康復區”兩類功能訓練區域,對兒童的幫助單一且有限。為了更好的幫助孩子及家庭,在醫院領導班子的鼎力支持下,科室積極通過派遣學習、自研、科室建設等方式,發展成了集感統訓練、個體康復、群體訓練、家庭跟進、心理咨詢、網絡科普、線上直播等功能齊全、板塊清晰、以互聯網+為特色的新型兒童成長干預中心。
.干預范圍也從原來的兒童語言治療,發展到兒童運動、作業、智力低下、ADHD干預、學習障礙康復、心理輔導、孤獨癥干預、外界環境融合等項目,訓練設備的數量和專業技術書籍的種類也隨之翻了幾番,擁有1000多種,針對不同類型、不同性格兒童訓練用器械。
.2021年,為了讓家庭困難的孩子獲得幫助,我科積極爭取政府支持、社會贊助,在治療頑疾的同時,兒童康復醫學科積極申請了殘聯、民政、基金會及社會各界救助基金,最終通過重重考核,獲得殘聯的“錦江區兒童康復定點報銷機構”、紅十字基金會的“定點康復機構”等支持與幫助。
.2022年,是疫情抗爭的一年,也是孩子和家長可以長期相聚的一年。在抗疫斗爭如火如荼的時候,我科室發起了“兒童守護”公益活動,用于在居家期時,向家長科普異常兒童的狀態,幫助家長盡早發現或識別異常兒童。該項目也受到四川省紅十字基金會的支持與立項。在承接“兒童守護”的公益活動期內,我科室通過網絡形式向3—12歲,幼兒園至小學階段的師生及家長們科普發育遲緩、多動、厭學兒童的早期癥狀和表現,并與家長們進行了深入的答疑,成功幫助部分家長識別孩子的問題及時獲得干預。
成都小親豆兒童陪伴成長/康復中心位于成都市錦江區春熙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服務于孤獨癥(自閉癥)、發育遲緩、感統失調等兒童。
中心根據國家提倡的社區康復(CBR)模式,通過兒童-家庭-中心三要素,建立充滿人文關懷,兒童及家庭樂于參加的新型兒童干預/康復科。成都市錦江區春熙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是一所集預防、保健、康復、健康教育、醫療與計劃生育技術指導“六位一體”功能的國家公共衛生服務單位。
服務對象:孤獨癥譜系障礙(自閉癥)、發育遲緩、感覺統合失調、心理/行為異常兒童
服務內容:
1、臨界兒童成長服務:包含專業康復訓練及社交環節,可最大程度刺激臨界兒童各項健康全面成長。
2、遲緩兒童干預服務:秉承“快樂干預、主動學習、家庭引導”的干預原則,面對有情緒感知能力、主動學習能力的兒童。
3、行為兒童引導服務:獨創“兒童異常行為分析法”,調整異常行為的根源和產生環境,減少或避免該行為。
4、孤獨癥兒童陪伴服務:為孤獨癥兒童及其家庭提供家教一體化陪伴教學。
5、慢行兒童聯動服務:運用TEACCH結構化、RDI人際關系訓練法、WNZ人本教學法,幫助慢行兒童和家長最終融入社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