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競思教育】24小時QQ:0571-? ? 杭州競思的目標是幫助千千萬萬的中國兒童、青少年和企業白領,管理人員集中注意力,使人無論在工作還是生活學習上都可以做到,心無旁騖,效率倍增!而且,這一革命性的變化,不需要通過超常的意志力,要在競思注意力的指導下,正確使用競思星進行訓練,即可取得持久的注意力,從根本上解決注意力問題。現開設有注意力培訓,記憶力培訓,自閉癥培訓,沙盤訓練,閱讀障礙訓練,多動癥培訓,戒除網癮培訓等多種課程。預約免費試聽體驗課及更多課程詳情與優惠請咨詢在線值班老師!
教育孩子不必“墨守成規”
評價:明確的限度、清楚的規則,獎罰分明、令行禁止,這些都是好的家庭教育的重要因素。
明確的限度、清楚的規則,獎罰分明、令行禁止,這些都是好的家庭教育的重要因素。但是父母偶爾破破例,也能獲得意想不到的。
看過一篇文章,講述一個4歲男孩從玩具店偷偷拿回一個小玩意兒的故事。文章建議媽媽應該帶著她的孩子去商店,把拿回家的東西還回來,并且向店主道歉。
這是我們經常看到或者聽到的關于孩子做了錯事怎么辦的建議,也是很多媽媽在相似的情況下經常采用的方法,但是,這一定是正確的辦法嗎?在一位叫愛珂的讀者的來信中,我們聽到了一個完全不同的故事:
一個玩具和五個玩具
這是愛珂小時候的故事:“,我和爺爺一起去商店,爺爺想送給我一輛玩具小汽車,但是我特別喜歡那個彩色尾巴的小馬。可是我不好意思把我的愿望告訴爺爺,于是就在他沒有留意的時候偷偷地拿走了一匹。回家之后,我的心里特別難過,整個晚上都很厭惡去回想這件事情。于是第二天早晨,我把事情告訴了媽媽。
“媽媽態度讓我終生難忘。她拿起那個小馬,笑著表揚我能夠承認錯誤,并且向我許諾說‘一切都會過去的’,然后就出門了。一個小時后她回到家里,又帶回來了另外五個彩色尾巴的小動物玩具。原來,她去了那家商店并且又挑了幾件東西給我,在結帳的時候,她告訴收銀員她應該付的是是六件玩具的錢,并且說明了原因。
“當時,我的心里有一種無法形容的感覺,現在回想起來,那應該就是‘如釋重負’吧。”
,你錯了。第二,媽媽依然愛你。
我們很難輕易接受愛珂媽媽的這種方式,因為它與我們一直提倡的教育觀點格格不入。一般來說,家庭教育強調是非分明并且前后統一,對于孩子的某種行為,我們應該保持同樣的態度,這樣才能讓孩子清楚地知道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那些行為是大人贊同的,那些則要遭到批評和懲罰。也就是說,不應該是今天禁止孩子做的事情,明天就被允許了,后天又變成禁令了。
但是在愛珂的故事里,她的媽媽完全背離了這種原則。對于孩子的錯誤,她沒有教訓,也沒有懲罰孩子,更沒有表現出對孩子的厭惡,而是首先表現出對孩子的理解和愛,甚至還送給了孩子一些禮物。對于這件事我們應該怎么看呢?我們覺得,愛珂能夠向父母承認她的錯誤并且深感羞恥,這就已經是對她的一種懲罰了,如果按照慣例依舊批評她或者要求她向店主道歉的話,就相當于讓她再次面臨尷尬,對于孩子來說,這種懲罰有些過度了。
那么,媽媽又給女兒買了五個其他的玩具小動物,這種做法明智嗎?應該說,愛珂媽媽的處理方式有她的說服力,因為這涉及到家長希望通過這件事情達到什么教育目的。顯而易見的是,女兒明白“偷東西是可恥的”,這說明此前道德層面的教育已經達成。此時,媽媽再通過小禮物告訴孩子:“媽媽是愛你的,即使你做了不該做的事情,媽媽一樣不會嫌棄你和疏遠你。”這樣,情感層面的教育也完成了。
有時候,父母所表現出來的溫柔大度,對孩子來說可能比苛刻的懲罰更有
兒童教育學者認為,我們可以靈活地看待“教育的一貫性”,有些時候父母們可以甚至應該打破規則。因為在特定情境下父母所表現出來的溫柔大度,對孩子來說可能比苛刻的懲罰更有,比如在公共聚會的場合或者在其樂融融的家庭氣氛里,家長不妨讓自己偶爾心軟一下。
同時,教育心理學家還列舉出了“墨守成規”的不必要性。
* 成年人的生活經驗、自身的學識以及生理上對身體的控制能力,使得他們能夠調整自己行為不出格,但是孩子缺乏這種能力,因此父母應該表現得更寬容一些;
* 生活并不是由苛刻的規則組成的,父母們在規則前面的靈活變通,對孩子來說是重要的經驗,對他們今后的生活、工作都非常有幫助。
* 孩子不是電腦程序,他們可以接受這種看上去的自相矛盾——時而嚴格、時而寬容對他們來說并不會引起困惑;
* 有研究表明,父母對孩子經常性的懲罰,會使得孩子變得退縮,不愿意嘗試和學習新的東西。
說到這里,有的父母可能會感到困惑:難道說他們既要樹立威信,又要在必須的時候親自破壞自己制定的規則?對此,德國漢諾威的教育心理學家及作家沃爾夫崗·伯格曼在他的著作《好的威信》中,把這種矛盾作為重要的教育原則提了出來。他說:“現代的‘獨裁’一方面需要父母對要求、規則和標準的準確表達,并且讓孩子清楚必須遵守它們——原因很簡單,因為它們對成長很重要;但是另一方面,又要留下廣闊的變通余地,對犯錯誤的孩子有寬大處理的可能,因為畢竟規則是在一個相當復雜的社會當中使用的。”
TIPS 1:這些時候,不妨允許自己“心太軟”:
* 當你的孩子已經意識到自己做了傻事,或者他已經為偷拿玩具、和小朋友打架的事情而后悔的時候;
* 當小淘氣已經受到足夠的懲罰的時候。比如他不顧父母不許翻墻的禁令,結果掉下來摔破膝蓋的時候,攙扶比責罵更有效;
* 當按規矩行事反而會惡化氣氛,適當的幽默可以化解“劍拔弩張”的時候,不妨打破一下規則,給孩子一個“臺階”;
* 當孩子只是在發揮自己的搞笑天才,讓你陷入他的惡作劇的時候,你不如讓他得逞一下,畢竟你是孩子的而不是規則的守護神;
* 當你的心情不錯的時候,全家集體破例,反而會讓他感覺遵守規則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
* 再有,就是在一些特殊的情況下,比如孩子生病的時候,不妨放寬對他的限制,因為他首先是一個孩子。
提問:如何看待家庭教育中的“自相矛盾”?
回答問題:德國漢諾威教育心理學家、作家沃爾夫崗·伯格曼
Q:教育中允許有多少“相互矛盾”?
A:這取決于父母是否有威信,如果有較高的威信:他們可以有更多的變通余地,否則的話,他們需要更多地保持教育的連貫性。
Q:你是否可以舉一個例子呢?
A:比如,我們文章中提到的那個偷東西的故事。小姑娘的媽媽之所以采取了看似矛盾的做法,卻取得了積極的,是因為她知道孩子的是非感是建立在對父母的信任、以及有一定的安全感的基礎之上的。我認識一些沒有是非意識的孩子,當他們偷了東西,會天真地認為這些東西就是屬于他的,因為他們內心里還沒有道德觀念。
Q:那么建立威信的關鍵是什么呢?
A:應該說是愛和嚴格要求,在愛孩子的基礎上對他們進行嚴格的教育。這與父母是否有能力說“不”關系不大,有的父母到晚地對他的孩子說“不”,但是孩子根本不當回事。只有當父母處理好關愛和嚴格的關系,才能有威信,也因此才能有更多的機會“相互矛盾”。
Q:“相互矛盾”也是教育中的一條特殊規則嗎?
A:理論上是這樣。如果父母與子女的關系很和諧,而且孩子也很遵守家中的規矩,這個時候就父母就不需要對孩子的行為過于挑剔了。例如你告訴孩子,在上幼兒園的路上媽媽是不會給他買冰激凌的,但是有的時候你還是會給他買一個。這個時候,你要告訴他這是個例外,那么孩子就會知道,盡管這條規則暫時退到后臺,但是還是起作用的。此時此刻,他會很愉快地度過這個“例外”。